浪漫言情小说手机站 > 娶妻安乐(上)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白天 黑夜

第 9 页

 

  更重要的是……她能与身旁的“鬼魂”交流?这、这……太难得了!

  见她走出济善堂,他身形一飘,决定尾随。

  第二章 了却于叔的心愿(2)

  望闻问切,孟孟为于老夫人把脉时,屋子里站了一堆人,当中看笑话的人占足九成九。

  孟孟不介意,不疾不徐地问着于老夫人的病情。

  她浅浅笑着,温柔的笑靥让于老太爷和于老夫人感觉很舒服。

  见她放下于老夫人的手,于老太爷忙道:“姑娘,你怎么看?”

  于老太爷也是有一身医术的人,可这态度与口气没有高高在上的质疑,只有病人家属的焦虑。

  孟孟道:“您这是月事不调,好好调养调养就会好。”

  此话一出,满屋子人全笑出声,连于老夫人也忍不住呵呵笑开。

  她都是几岁的人了,怎会月事不调?

  “跳梁小丑!”站在孟孟身后的年轻男子轻嗤道。

  孟孟假装没听到,气定神闲地说道:“老夫人这病是郁则气结,若能心情愉快、笑口常开,气则疏结通达,很快就会痊癒。”

  “这还用你说,满屋子人谁不晓得?”

  这症状也叫无病呻吟,原本无病,喊久了就真的生出病症。此病无药可医,顶多开些疏肝理气的药物,是于老太爷非要折腾,把两分病徵看成八分症状,再加上于老夫人年事已高,当然会搞得一屋子鸡犬不宁。

  轻鄙的应答让于老太爷十分气愤,怒目望向孟孟身后的年轻男子。

  于文彬苦笑摇头,若于家年轻一代都是这副模样,他真怀疑济善堂这块招牌还能撑多久?

  孟孟问于老夫人,“这病应该有十年之久了吧。”

  此话一出,于老太爷眼底透出希冀,忙问:“是,姑娘打算如何开药?”

  “此病乃是因情志不舒、气积郁滞,逐渐引起肺腑不合,导致五脏气乱、功能失和。郁症有虚实之分,实症为肝气郁结、气郁化火、痰气郁结,虚症则分久郁伤神与阴虚火旺两类。我想以丹槴逍遥散合左金丸、柴胡疏肝汤合半夏及厚朴、甘麦大枣汤合孔圣枕中丹、滋水清肝饮治之,以宁神、疏气通畅为主,并辅以金针入穴,增强效果。”

  药方出炉,有本事的人眼底多出两分服气,而“金针入穴”四字落入众人耳里,这会儿有人无法淡定了。

  于府上下只有一人会金针入穴之术,可那人已经在十年前死亡,他能得此绝技,来自一番奇遇,如今这位姑娘也懂……莫非他们师出同脉?

  于老太爷震惊得说不出话。

  当年他说服于文彬将此技传给家中兄弟,他同意了,开始着手写下书册,没想到孙子死后其他人遍寻不着这本书,此事让于家上下扼腕不已,多年过去,他们都以为金针之术已经失传,没想到……

  “姑娘可要现在为祖母施针?”于文和第一个站出来问。

  于文彬告知孟孟,此人便是当年害死他之人。

  她轻哼一声,眼中透出微微的鄙夷,连话都懒得对于文和说。

  转身,她告诉于老太爷,“此技乃师父不传密技。”这意思够明白了。她又说:“老太爷是要我现在施针,还是……”

  于老太爷接下话,“我们通通出去,外面留两个丫头守着。”

  大伙儿心痒难耐,却不敢不从。

  没想到孟孟却说:“还请老太爷留下,安抚老夫人的心情。”

  闻言,众人心中一喜,若老太爷能学会独门密技,还怕他不教给下一代?

  这会儿他们没了看笑话的心思,全希望孟孟能多来几次,好好替老夫人“诊治”。

  孟孟将所有人的表情都看在眼里,垂下眉眼,心中叹道于叔说的没错,这个济善堂兴盛不了多久了。

  待屋里人全走光后,孟孟从怀里拿出金针。

  孟孟看了于文彬一眼,见于文彬朝她点点头,才取金针,准确朝穴位刺入。

  看着她熟练的手法,半点不输自家孙儿,老人家眼眶微红。

  孟孟专注而认真,于文彬坐在床边,心疼地看着两位长辈。

  爹娘相继过世,二房没落,他和文谦在家中的地位一天不如一天,幸得祖母垂怜,将他和文谦带在身边,若是没有祖母,他们岂能顺利长大?

  幸好文谦比自己聪明,愿意放弃济世堂产业,在外头闯荡,这个决定让他平安活到今天,否则的话……

 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,孟孟终于拔下金针。

  于老夫人神态安详地望着她,嘴角微微勾起,“小姑娘,你让我想起我孙儿彬儿,以前他帮我扎针的表情和你一模一样。”

  怎能不一样?那是她的于叔、她的父亲、她的师父。

  她握住于老夫人的手,认真地说:“已经过了十年,您该放下了,否则您的牵绊会让于叔无法离开。”

  于老夫人心头一惊,皱眉问:“你在说什么?”

  孟孟低声道:“我同两位老人家说个故事好吗?”

  “你说。”于老太爷是个心思敏锐之人,孟孟一句话,让他垂下的眼皮陡然撑起。

  “打出生起,我就看得见已逝的鬼魂,三岁以前,我一直以为他们是人。”她顿了顿,开始详细讲述,“其实鬼魂没有我们想像中那样可怕,他们徘徊在人世间,只因为心中有无法释怀的遗憾……于叔于文彬在我五岁的时候来到我身边,那时的他刚离开人世没多久。我的父亲很早就过世,是他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,也是他手把手教会我医术……”

  孟孟缓慢地说着旁人无法理解的故事,倘若心存偏见,定会将她当成神棍,但于老太爷不会、于老夫人更不会,因为这十年来,他们经常觉得心爱的孙儿仍然在自己身边流连。

  “老夫人,于叔过得很好,他在世时做过很多善事,累积无数福报,下辈子定会出生在福泽之家。您得放下,否则他心系于您,怎样都无法迈开脚步,他辛苦,您更辛苦……”孟孟不停地说着,诉说这些年来于文彬回于府时,看见两老生活的点点滴滴,是多么的心疼与不舍。

  这些生活片断让两位老人家彻底相信孟孟的话,相信于文彬就在他们身边。

  孟孟说于叔深感欣慰,见弟弟懂得舍弃,进而换得一片蓝天,赞美弟弟比自己更聪明。

  最后她细细观察两老的表情之后,与于文彬对望一眼。

  见他缓缓点头,孟孟深吸气,说起当年他死亡的真相。

  “你是说……”于老太爷不敢置信地望着孟孟。

  “对,于叔只是偶染风寒,自己是当大夫的,怎会治不了这样的小病?可他没想到自己一路照料看顾的五房堂弟于文和会心起贪念,想独占这门金针之术,准备了有问题的汤药。

  “闻到气味,于叔便晓得那碗药不对,他不愿意吞,于文和却硬灌着他喝下。事成,于文和为了撇清关系,立即带小厮出门,还叮嘱于叔的小厮远志好生照料。于叔思前想后,明白自己是怀璧其罪。

  “那些年,于叔的医术贵府上下无人可及,大家都道您偏心,殊不知他是倾尽全力想替二房挣个立足之地,没想到会成为亲人的眼中钉。于叔后悔了,可惜命已不长。当时于叔把写有金针之术的册子带在身边,原本打算等修撰得更缜密后,回府便传给府中亲人,但于文和的举止让于叔痛心,他一怒之下将册子烧个精光。”

  这就是他们掘地三尺也找不到那本册子的原因?于老太爷了然。

 

上一页 下一页
返回书页 返回目录 下载本书